品種 白芍芽
類型 種苗
等級 原種
純度 99%
種子發(fā)芽率 93%
種苗成活率 90%
適宜種植地區(qū) 全國
包裝方式 編織袋
商品介紹
白芍為多年生草本高50~80cm。根肥大;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。莖直立,光滑。葉互生;具長柄;2回3出復(fù)葉,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,長8~12cm,寬2~4cm,先端漸尖或銳尖,基部楔形,全緣,葉緣具極細(xì)乳突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淡綠色,葉脈在下面隆起,葉基部常帶紅色。
白芍花甚大,單生于花莖的分枝頂端,每花莖有2~5朵花,花莖長9~1lcm;萼片3,葉狀;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,倒卵形,白色、粉紅色或紅色;雄蕊多數(shù),花藥;心皮3~5枚,分離。瞢莢果3~5枚,卵形,先端鉤狀向外彎?;ㄆ?~5月,果期6~7月(圖8)。
間作:
為充分利用土地,增加經(jīng)濟(jì)效益,在芍藥栽后的1~2年內(nèi),因植株小,株間空隙大,可適當(dāng)間作。冬季可間作大蒜、洋蔥、菠菜等,夏、秋季間作豆類、地蕓豆;有的春季間作旱半夏,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又不影響芍藥的生長,效益較高,應(yīng)予推廣。
(5)修根:

種子繁殖:
“大暑”至“立秋”,果實呈蟹時采摘,放于陰涼的室內(nèi)促進(jìn)種子后熟,待果皮開裂,將種子剝出,與濕砂(1:3)混合貯藏。種子播種北方以“處暑”較好,南方以9月中、下旬為宜,播前用溫水浸種24小時,撈出稍晾。在整好的地內(nèi),先去地表干土,用潮濕土做成高10~15cm、寬75cm的高畦,在距畦邊7~10cm的畦面上,將種子按3~4cm株距撒勻;也可按行距15~17cm開4cm深的溝,按株距2~3cm播入種子,覆土壓實。土壤濕潤20天即可扎根;但年前不出苗。

芍藥系深根性植物。性喜溫和氣候,陽光充足,較為耐干旱,在土層深厚、排水良好的肥沃砂質(zhì)壤土中生長良好。怕潮濕,怕積水。

中耕除草:
中耕能疏松土壤,增加空氣。早春中耕既可保墑又能提高地溫。雨季松土能加快水分蒸發(fā),減小土壤濕度,利于根的生長。因此,應(yīng)加強(qiáng)白芍地塊的中耕除草工作。栽后次年紅頭芽出土后,應(yīng)立即松土,一般3~5cm深。切忌株旁松土,以免鋤動芽頭或損傷幼根,影響生長。以后適時松土,保持土壤疏松地內(nèi)無雜草即可。
冬季于11月間清除地上部枯枝葉后,進(jìn)行深松土,并揀凈雜草根。
-/hbajagf/-
加工
白芍(芍藥)加工工序為煮芍、刮皮、干燥三個步驟。將芍藥用清水洗凈,放人已燒開的水中煮,并不斷翻動。粗根煮約30分鐘,細(xì)根煮約20分鐘,至用竹針易穿進(jìn)或折斷斷面均為時,撈出放人涼水中短時浸泡,即可進(jìn)行刮皮。人工用玻璃片或竹片,將外皮輕輕刮去,然后送曬場曬干。曬時經(jīng)常翻動,至八成干,堆放室內(nèi)或裝入麻袋悶2~3天,再曬3~5天,如此反復(fù)直至全干。
聯(lián)系方式